甘青地区彩陶
大型房址F2——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
仰韶文化的彩陶,无疑是新石器时代最为绚烂的繁花之一。藉由成熟旱作农业人群的扩散和流动,庙底沟彩陶的影响先是到达了河洛地区,再以黄河中上游为起点,挟风行之势向着北抵阴山、东到大海、西达甘青、南至长江的更广阔天地辐射。彩陶的广泛传播,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,表明仰韶文化的社会内部和外部均建立起空前紧密的交流网络。
庙底沟彩陶传播图
考古学讲究“透物见人”,从各地出土的相似器物中,或可想象那个时代不同地区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景象。位于安徽含山的凌家滩遗址,出土了大量玉器。其中07M23号墓随葬玉石器多达300余件,表明了墓主人的首领身份和史前玉文化的繁盛。考古学家吴卫红、张小雷通过考古挖掘时的详细现场记录和反复摆放分析,复原当时复杂又严格的礼俗。凌家滩人尚玉,他们在玉器中寄寓信仰观念,体现礼仪秩序。
凌家滩制玉场景(电影复原)
玉人与玉鹰——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
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N2Z1M21,墓主人随葬玉器20件,包括斜口筒形器、兽面牌饰、勾云形器、玉龟等,折射出红山文化积石冢和葬礼仪式中浓厚的原始宗教特色。可以看到牛河梁遗址、凌家滩遗址出土了相似玉器,包括双手置于胸前的玉人、蜷曲的玉龙、斜口筒形器、玉龟等,寓意着新石器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化交融。
N2Z1M21随葬玉器——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
在考古学家看来,这些发现似乎证实着5000多年前,黄河中下游、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之间,已经存在远距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交流。随着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扩散、大汶口文化的西渐,以及东方各玉文化中心的形成,华夏各区域间的文化互动交融日趋紧密。这满天星斗竞相闪耀的大地,塑造了早期中国的地理核心。从此,区域文化各有所长、发展并进,积累起中华文明多元化的深厚土壤;区域间日趋深化的交流与互动,为一体化的将来积蓄着力量。
史实探秘
#01
庙底沟文化
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,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,存在于公元前4005年~公元前2780年。
庙底沟的彩陶是其标志性器物,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,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。由彩陶向两湖地区的传播,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,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,标志着华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,是个伟大文明的酝酿与准备。
#02
凌家滩遗址
凌家滩遗址,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,是一处距今5800年—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。在长江下游的史前文明中,凌家滩遗址以其独特的玉器文化闻名于世。凌家滩玉器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技术的体现,更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。
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,包括玉器、龙首形玉饰、凌家滩玉鹰等。这些玉器造型各异,工艺精湛,充分展示了当时人类手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,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物证。
牛河梁遗址共出土玉器183件,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玉器,造型、纹饰设计质朴精美,数量多寡不一,表明玉器的功能已不仅是简单的饰品,更是等级、地位、权力的象征,这对后世以玉为礼的观念和制度,形成以玉为信、以玉为美的传统文化,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探寻历史的答案
本期的“何以中国”
到这里就结束了
如果你有希望分享给大家的观点
也欢迎留下评论
让我们一起期待
下期的“何以中国”系列内容吧
【END】
编审|张启君
责编|马婧媛
编辑|龚欣哲 马婧媛
图文|“纪录片何以中国”公众号
上应微学工
倾心伴你成长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